Noice Logo
Masuk
Masuk
Go Back
科學有媒有

科學有媒有

25 EPISODE · 0 SUBSCRIBERS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ubscribe
Episode
Terbaru
See More
coin icon

0 Coin

S4E12 高溫的日子,你家也有不愛開冷氣風扇的成員嗎?(feat.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員 龍世俊老師)

S4E12 高溫的日子,你家也有不愛開冷氣風扇的成員嗎?(feat.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員 龍世俊老師)

科學有媒有

7/16有一場實體活動,我們邀請資深藥師,和大家聊聊「緊急事後避孕藥應否開放藥局購買」這個台灣已經討論近十年的議題。報名連結:https://neti.cc/23wNKBP ———————————— 關於熱,我們去年談過(高溫,如何連結科學、疾病與政策——在熱傷害人數又破新高的夏天),今年依然有得聊。 數十年前的熱,和現在的熱一樣嗎? 數十年前還是年輕力壯的長者,今天的排汗能力可能不如當年; 與數十年前相比,現在的夏天,也可能因氣候變遷變得更熱。 你家也有那種不太愛開冷氣或電風扇的成員嗎?國健署也提醒過公眾,需慎防室內熱傷害的風險。對長輩來說,想省電,又想避暑,可以去哪裡? 這集我們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兼研究員龍世俊老師,來聊聊他和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者們在全台各地進行的熱傷害研究。 熱,不只體現在溫度,還牽涉到風速、濕度、身體條件與所在環境。 老師的研究帶我們看到:當我們都暴露在高溫之下,社會中誰更脆弱?都市的規劃,會讓哪些人更容易受傷?我們會聊到: 為什麼中暑其實常常發生在家裡? 長輩不願開冷氣的心理與現實原因 社區據點、巷口小站如何變成「避暑據點」 「樂活氣象」APP背後的研究邏輯 當高溫成為新常態,我們可以如何從個人到社會,做出改變? 這集,我們一起重新認識「熱」,為自己、也為身邊的了解風險。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龍世俊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6 Menit
CheckAdd to QueueDownload
coin icon

0 Coin

【有媒有鳥系列 13】 新進鳥友如何練習聽鳥音?不只是你,Merlin也在學|都是學語言嘛,本集有個心理學小建議(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有媒有鳥系列 13】 新進鳥友如何練習聽鳥音?不只是你,Merlin也在學|都是學語言嘛,本集有個心理學小建議(feat. 中華鳥會秘書長 Allen)

科學有媒有

我們上次和 Allen 聊了一個多小時,內容實在太豐富,所以決定分成上下兩集。上一集,我們談的是 Merlin 鳥音辨識系統背後的建構與資料來源;這一集,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聊聊新手鳥友怎麼學會辨識鳥音,而就算你不是專家,也能透過錄音參與聲音資料庫的建立,讓關心生物多樣性,慢慢變成更多人的日常選擇。 我們總說「看鳥」,但你有試過「聽鳥」嗎? 出於對鳥的好奇和愛,有些鳥友不只想看牠們的模樣,還想「聽出」牠們是誰。辨識鳥叫這件事,過去靠經驗、靠耳朵,但現在,像 Merlin 這樣的工具,正讓這項技藝變得更親民、更即時,也更好學。 鳥聲不只是背景音。如果你願意按下錄音鍵,就算只是錄下一段不認得的叫聲,也有可能讓這份聲音成為訓練 AI、識別物種,甚至補上台灣鳥音資料空白的重要一筆。 等一下,什麼是Merlin? Merlin大更新:是人工智慧,還是工人智慧? 初次賞鳥,你不得不知的APP:Merlin,ebird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小童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Menit
CheckAdd to QueueDownload
coin icon

0 Coin

S4E09 (除了溫泉蛋)地熱能源怎麼開發?在紐西蘭政府與毛利民族之間找找靈感

S4E09 (除了溫泉蛋)地熱能源怎麼開發?在紐西蘭政府與毛利民族之間找找靈感

科學有媒有

當我們談論地熱發電,多數人想到的是技術與能源。但與紐西蘭相似,在台灣,地熱更可能牽涉到土地、文化,以及我們如何定義能源與發展的關係。 這集,我們回顧5月的 Scicomm Today科學講座,當時我們邀請現職為紐西蘭貿易發展中心商務經理的旻真來現場,談她在紐西蘭觀察毛利族參與地熱開發的收穫。 旻真還十分熱情地邀請了來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的恭睿來現場,向大家解釋地熱的技術知識。 來自大梅部落、具備政策與國際經驗的旻真認為,對台灣的地熱能而言,技術不是唯一門檻,真正的挑戰是社會準備好了嗎。 節目後半段,我們也保留現場聽眾的精彩提問,從技術風險、探勘成本、政府角色、法規制度,到原住民族參與開發的現實困境,一起感受這場能源與社會交織的討論。 —————— 成為定期捐款人,每月可免費參加這樣的科學溝通講座,在影響台灣的重要科學議題中,與一線研究者對話。 如果你想親臨現場,又怕錯過活動資訊,歡迎關注訂閱我們的電子報,不受演算法影響,每月一次,接收活動資訊,以及對台灣重要的科學事件整理。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關注我們的社群,即時了解台灣科學新聞實況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健銘,旻真,恭睿 剪輯後製:小童,Watty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9 Menit
CheckAdd to QueueDownload
coin icon

0 Coin

S4E08 談談食安|為何「風險可控」,我們還是不安?上個月:台灣開放全齡日本牛肉開放進口,進口豬測出極微量萊劑

S4E08 談談食安|為何「風險可控」,我們還是不安?上個月:台灣開放全齡日本牛肉開放進口,進口豬測出極微量萊劑

科學有媒有

本集,我們關注最近三起與台灣肉品安全有關的事件: 食藥署修訂規範,開放進口日本全齡牛肉; 進口豬肉驗出含有萊克多巴胺引憂慮,儘管含量遠低於風險數值; 歷經多年防疫後,台灣被認定為三大豬病非疫區。 表面上看,這些只是政策調整與標準判讀。但實際上,每一項風險判斷的背後,都是經年累月的研究、檢驗與實地考察。 我們觀察到,在類似進口豬肉的食品安全議題中,即使已有科學共識,標準再明確、風險再低,公眾情緒與科學證據之間仍存在落差。 本集節目,我們和你分享,台灣怎麼決定開放日本牛肉、怎麼評估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風險,這些判斷背後的科學依據和國際標準是什麼。 也想談談,當科學事實已表明「風險可忽略」、「風險可控制」時,為什麼消費者仍然感到不安?科學資訊公開後,怎樣才讓人找得到、看得懂、信得過? (*勘誤:台灣口蹄疫爆發於1997年,節目中的1996是口誤)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s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健銘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8 Menit
CheckAdd to QueueDownload
Buka semua fitur dengan download aplikasi Noice
Kunjungi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