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ice Logo
Masuk
Masuk

22-8-2024 - 聖經中的社會平等 (PST GKJ Bahasa Mandarin)

7 Menit

22-8-2024 - 聖經中的社會平等 (PST GKJ Bahasa Mandarin)

21 Agustus 2024

使徒行傳 4: 32-37 共產主義團體的意識形態旨在和諧社會,沒有社會和經濟階層的差異,也就是希望為所有人創造社會和經濟平等。遵循共產、非私有財產和集體決策等多項原則。這種意識形態的出現是對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期間統治階級和下層階級之間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不滿的反應。其實自古以來,這個原則正是在信徒、上帝的兒女們,即基督的跟隨者群體中,關於平等的渴望有著相似但不相同的原則,就是在群體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缺乏的。然而,實際上與共產主義存在著非常基本的差異。 今天的道揭示了早期會眾關於“大家公用“的生活方式,他們將自己的財產都賣了,並將所得的錢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34-35節)。用“集體主義”來說,他們是一群相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不讓任何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而是大家公用,以便沒有一個缺乏的 (32、34節)。從這樣的說法來看,這些信徒都是個人主動做決定,不是一起開會討論後做的決定,因為他們一心一意,即使沒有商量好也能產生同樣的生活方式。這表明了當時的會眾把他們自己和群體中的自私棄掉。這也顯示了他們當時對會眾做出的貢獻是真誠和自願的,沒有強迫,不是義務,也沒有被確認為所有人必須遵守的標準規則。基督本身就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權柄,祂首先對祂的會眾給予了愛。 這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不同,儘管決策是集體做出的。然而,當它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時,這種生活方式就會成為各方必須遵守的政府規定。而且對於那些不遵守規定的人還有法律制裁,所以不再是自願的。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中,掌權的是國家政府,而執行這種意識形態是為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平等和平衡,而不是因為政府首先向人民展示並給予愛。而早期教會的存在是因為基督首先賜給了他們的愛。關於在會眾的生活方式上“沒有私有財產” (34節),聖經記載的是沒有人缺乏,但並沒有說他們沒有剩餘的東西,或者說,任何人都不應該有更多的東西,也沒有說所有人最後都會沒有田產和房屋。所以私有財產並沒有被廢除。在“平衡”方面,他們盡力不讓他們當中有缺乏的人(34節)。我們的國民又如何呢? 社會和經濟不平等仍然普遍存在。今天神的話語提供了早期教會生活方式的原則,即彼此相愛,以達到平衡並幫助有缺乏的人。願上帝的愛透過我們向我們的國家彰顯。 “信徒群體擁有來自上帝的權柄和能力 來實現社會經濟平衡和平等” 作 者:椰嘉達基督徒會堂萬登岸堂會-熊滿生傳道 翻譯員:黃瓊楓 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對於今天經歷了豐盛恩典的基督徒來說,在過早期教會的生活方式時,有哪些障礙? 2. 身為今日的基督徒,我們如何將早期教會的生活方式應用在當下的環境?

Komentar








Lihat episode lain
Buka semua fitur dengan download aplikasi Noice
Kunjungi App